推好自動化成:自動化科技已遞進到人工智能自動化初級階段,它將給人類帶來福音還是災難?
【導讀:
自動化科技由機械工程、電氣工程、信息工程等學科發(fā)展而來,未來它還將會遞進式發(fā)展。人工智能自動化目前還處于發(fā)展的初級階段,但它無疑是自動化科技遞進式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階段。
(對部分行業(yè)來說)人工智能并沒有搶走我們的工作,而是將其隱藏起來。
如果任由風險投資(資本)所驅動,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(fā)展,會容易導致人類的工作機會雖然增加,但工作條件卻變得更加惡劣。
人工智能有局限,并非無所不能。計算機沒有價值判斷,沒有一個道德觀。
雖然人工智能能解決很多問題,但很多本來人能夠很方便就解決的問題,并不一定要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它,不需要把簡單問題搞復雜。
我們應該立足于今天,人類最重要的是具有思想,并通過它來解決世界上各種還沒有解決的問題。這是我覺得我們對世界應該有的態(tài)度,也是我們對數學的一個態(tài)度和對人工智能的一個態(tài)度。】
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,許多人都在擔心,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的發(fā)展,會不會造成大批人類失業(yè)。就目前的發(fā)展情況而言,我們已經了解到,人工智能的確已經替代了許多由人類完成的傳統(tǒng)工作。那么,人工智能真的會導致大量工作機會的消失嗎?
觀點一: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并不一定會跟我們搶工作,但一定會讓我們不好過
【作者:神譯局 來源:36氪】
我們總是擔心,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效率提高、成本降低,許多崗位的工作最終都會被AI所替代。
這一結果并不是不可能發(fā)生。據美國勞工統(tǒng)計局(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,BLS)有關銀行出納崗位的統(tǒng)計數據,在2020年至2030年期間,美國銀行出納崗位的數量將減少17%。
然而,通過不斷地了解科技進步對工作的影響,我又發(fā)現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復雜問題。
在許多情況下,我看到的是,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并不一定會跟我們搶工作。事實上,有時候它們還會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工作機會。
但問題在于,這些新增的工作機會,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,但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發(fā)展所致。
總之,雖然工作機會多了,但工作條件卻更惡劣了。
【文章通過三個事例,說明如果任由資本(風險投資)所驅動,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(fā)展,會容易導致雖然人類的工作機會增加,但工作條件卻變得更加惡劣。文章詳見:http://www.zkxxing.cn/news/culture/44131.html 】
觀點二:人工智能遠未成熟,自動化存在“最后一公里”悖論
【來源:封面新聞】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(fā)展,人類是否會被取代的議論始終熱度不減。宣告工作終結的標題聳人聽聞且接連不斷地出現。有人警告我們:機器人將奮起反抗;自動化及人工智能將淘汰人類的工作;人工智能將不可避免地取得勝利,所有人都會被解雇,只留下最不可替代的工人;我們都需要提高技能,立刻!馬上!藍領制造業(yè)一直是人工智能發(fā)展最直接針對的目標。比如,據報道,2016年,生產某品牌手機的某工廠用機器人取代了6萬名工人等等。
然而,這些數字沒有說清自動化催生了多少工作崗位,這種消息可能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,使我們忽視了一種正在快速增長的新工人。當人工智能觸及自身天花板,數以千計的企業(yè)會悄悄找人力完成這些項目,并按任務付費,這類新興的工人將完善或傾向于使制造系統(tǒng)完成自動化。正如《銷聲匿跡》書中所提出的,由于自動化永遠存在“最后一公里悖論”,除了一些基本的決策,今天的人工智能必須依賴人類的參與才能運行。而那些無法預見和無法預測的任務,也創(chuàng)造了臨時勞工市場。
這條新的數字流水線把分散在各處的工人匯集起來,形成集體勞動力,不分晝夜地運行,橫跨多個經濟部門。這些工作被認為是更龐大的數字經濟或平臺經濟的一部分,人們不假思索地稱之為“零工”(gigs)。按需平臺則是零工經濟的監(jiān)工,其盈利模式是,在線上把購買人力和提供人力的雙方匹配起來,形成一個由大量企業(yè)和匿名工人構成的雙邊市場。
《自動化的不平等》一書的作者弗吉尼亞·尤班克斯提出:“《銷聲匿跡》可謂振聾發(fā)聵,為我們敲響了警鐘,告誡我們人工智能并沒有搶走我們的工作,而是將其隱藏起來。本書立刻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,如果放任算法的殘酷和對工人的剝削,未來將岌岌可危。”
【作者以翻譯工作等為例,探討自動化及人工智能技術發(fā)展容易產生的一些問題,文章詳見:http://www.zkxxing.cn/news/culture/44132.html 】
觀點三:人工智能有局限,并非無所不能
【來源:鳳凰衛(wèi)視 世紀大講堂 吳軍:數學和人工智能的極限】
計算機能把事物劃分得很清楚,也能夠明確地給出這個事物的內涵和外延,但是很難創(chuàng)造一個概念。剛才提到一個詞叫開掛,這也是最近有的概念。你讓計算機描繪一個自己做什么事都能做好、如有神助得人,它能描述清楚,但計算機不能創(chuàng)造“開掛”這個概念。
比如說我寫了一本書,叫做《全球科技通史》。寫歷史書的人,一般是有三個目的或者三個層次。
第一個是記錄史實,把這個史實告訴大家。這件事計算機能做,做得一點不比人差。我們今天看所有的攝像頭錄的視頻,實際上就是一個記錄,記錄得一定比人完整。
第二個就是總結規(guī)律,這個計算機可能能夠總結出來一些,比如說過天安門,在某個時間段,從東往西走的人多,反過來人少。但是,總結得未必有人好。
第三個就是價值體現。以司馬光為例,《資治通鑒》就是教皇帝怎么當好皇帝,所以他的史書從選材,到最后表現,其中的春秋大義是非常清晰的,這件事是計算機干不了的,計算機沒有價值判斷,沒有一個道德觀。
人工智能可以解決的問題和我們今天實際上大家要面臨的問題,差著十萬八千里呢,所以這說明我們人還是有用的。當你站在一個無人駕駛汽車的前面,它已經沒有辦法的時候人來了,打一個電話叫警察,把這事處理了,很簡單的一個方法。雖然人工智能能解決很多問題,但很多本來人能夠很方便就解決的問題,不需要把簡單問題搞復雜,一定要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它。
所以最后我用圖靈的一句話,來結束今天的講演。圖靈講我們能看到的未來,其實并不遙遠。但是我們卻要有很多事情要做,我們沒有完成的事情實在太多了。因此,我想說的是,我們立足于今天,人最重要的是具有思想,來解決世界上各種還沒有解決的問題。這是我覺得我們對世界應該有的態(tài)度,也是我們對數學的一個態(tài)度和對人工智能的一個態(tài)度。
我要收藏
個贊
評論排行